权柄无弹窗 第八卷 【醉卧沙场】 第****零章 武成王新政.
第****零章天佑二年四月二十rì。天佑皇帝明喻天下。颁布了震惊诸国、影响深远的《天佑二年国事政务革新除弊诏》。又称《天佑新法》。但在历史上更加响亮的名字。叫做武成王新政。因为秦雨田才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。他规划了变法的蓝图。完善了变法的细节。并用自己的权威和铁腕。为它保驾护航。使其由设想变为现实。
其实正经说起来。变法的开始并不应该从其标志xìng文件《天佑新法》颁布之rì算起。一个普遍的观点是。应该从秦雷在清河园讲话开始算。
因为从纵向看。之前对朝臣的大清洗也好。中间的见习官员大上岗也罢。以及后来的考成法颁布实施。这一系列的举措显然是连贯且经过jīng心设计的。
从平定李浑到今rì。秦雷和秦霆的每一次行动。除了要收拢权柄之外。还隐藏着更深层的目的。那就是清吏治
道理其实很简单。事情都是人做的。如果做事的人有问题。那再好的曲子也会被唱歪了。只有先把唱曲子的角儿们整治出来。才能把调唱好。
所以秦雷认为。虽然当时国内的自身造血功能严重不足。财政连年入不敷出。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。但那是隐藏在更深层的吏治**造成的。正因为官员们拉帮结派。竞相以权谋私。损万民以养数人。把自己变成不纳税。吃国库的特权阶层。才让国家该收的税收不上来。该花钱的地方没钱花。以至于常年陷入困顿境地。
更为可恶的是。这些士族官僚为了能长久的胡作非为不受惩罚。视欺上瞒下为常理;置国君百姓于不顾。以至于上泽虽布而不得下疏。下情虽苦而不得上达。
因此如不先解决吏治上的沉疴。定然会在推行新法过程中用人不当。使新法成为地方官扰民、困民的工具。对百姓和国家有益无害。以至遭到百姓地反对。
且变法对士族地主的利益触犯颇多。如果不先把这些人打掉。定然会遭到激烈的反对。
到时候可真是猪八戒照镜子。里外不是了人。可见。在吏治没有澄清、旧有的势力没有打破之前。改革是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地困难的。
正是看到了这些潜在的问题。《天佑新政》上才会开篇名义道:治理之道莫急于安民生。安民之要。惟在于核吏治!”明确的指出。如果吏风不正。一切政令都会流于形式!
所以虽然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。秦雷却没有一上来就贸然整顿财政。而是先行改革吏治。至于如何革新吏治。通过这些年来的观察思考。他也有着极为清晰的认识。
秦雷认为当时朝野病症可以总结为八个大字泄沓成风。政以贿成主要原因是吏治不清。以至权责不明。相互间推诿扯皮。即使好不容易想做件事。也是拍拍脑袋想到啥做啥。事前没有计划、事中没有追踪、事后没有总结。
原先那种但也不能光怨官员。毕竟在原来那种没有监督、没有问责。干孬干好都一样的情况下。很难有人会认认真真、踏踏实实做事。大多数的动议、规划、行为。都像热锅子炒屁一般。臭过一阵便啥都没有了!
正是在这种混乱不堪的状态中。朝廷效率极端低下。国家资源严重浪费。百姓负担却无比沉重。这才导致了今rì地一系列弊病。
摸清状况后。秦雷便决定对症下药。他一不申斥、二不宣导。只用一招招雷厉风行的手段。向天下表明他的决心!
既然原先官僚已经盘根错节。无药可救。那好。就请全部回家。没了你们这群王屠户。老子照样吃带毛地猪!
人都光了。朝廷地架构自然随他揉捏。秦雷大刀阔斧的砍除了超过总数一半的冗官编制。再把清河大学堂里地士子们一股脑塞进去。
在见识了王爷地雷霆手段之后。这些被他一手拔上高位的菜鸟官员自然是惟命是从。不敢稍有差池。
在赏罚分明。执法公正地前提下。秦雷推行了蓄谋已久的考成法。实施近一年来。以至于百官惕息。一切不敢饰非。朝廷号令。虽万里外。朝下而夕奉行。效率大大提高!
颇具讽刺意味的是。这些战战兢兢的菜鸟们。整rì被接踵而至的任务缠身。只想着把考核通过。可别被撸了官职。那可就丢死人喽。以至于无暇去进行原本官场上最重要、最费心力、也是最残酷的勾心斗角。一时间朝堂上的空气前所未有的清新起来。行政效率很快便超过了前任。
当朝廷变得海晏河清、齐心协力时。秦雷便获得了一个得心应手的利器。他再运用这个经过改造的工具去推行经济民生等诸方面的改革。一时间无往不利、事半功倍。
《天佑新政》的举措可以概括为二十四个字丈田亩、改税赋、修水利、平物价。重科举、兴工商、畅交通。强军备。实实在在的八条内容。
这八条又分两部分。前四条可以看成是安民之举。后四条则是强国之策。且听我们一样样分说。
先说丈田亩。就是之前便提过的清查土地。变法诏书上说:豪民有田不赋。贫民曲输为累。民穷逃亡。故额顿减。是国匮民穷的根源。
为了改变这一局面。诏书下令在全国进行土地的重新丈量。清查漏税的田产。以增加朝廷的赋税。减轻百姓的负担。
第二条改赋税。主要是针对现行田赋有夏粮、秋粮之分。征收上又有种种名目。非常繁烦。贪污克扣等现象非常严重。现将所有赋税、贡品以及zhōng yāng和地方需要的各种经费和全部徭役统一编派。
除国家必需地米麦丝绢仍交实物。以及徭役折算的丁银仍归人丁承担外。其余皆计亩征银。折办于官全部折算为税银。总为一项收入。统一征收。如此可以避免田多者偷税漏税、田少者多缴税。平衡了税赋负担。
且国家容易掌握该收多少。百姓明白易知该交多少。还可防止官吏欺上瞒下、从中渔利。
值得注意的是。诏书中明确规定。将百姓应服的徭役。也按照朝廷制定地标准折算。按照每一户的丁口数加总。一并加入了税银中。
同时明喻天下。官府用役一律官为佥募。按当地劳力标准雇人从役。将无偿转为有偿。这钱就从收上来的丁税中出。
这样做的好处很大。比如在新法没颁布之前。官府征夫的随意xìng很大。除了催税、解送田粮之差、修路、筑堤这些官差之外。还会无偿使用百姓给自家搬运、做饭、抬轿、驾车之类。完全是以官役之名。命百姓行奴仆之事。
新法实施之后。雇佣民夫的权力将统一收归州府一级。由各县按实际情况上报所需劳力。再由州府审核后统一拨付经费。事毕还要检查完工情况。以免假公济私。
显然新法改变了原先混乱不堪的徭役制度。大大减少了官府无度滥征民夫的现象。将百姓从繁重的劳役中解脱出来。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生产。为国家创造财富。
同时税赋劳役折银。用夫付费这两桩新鲜事。也必然会把银钱提升到社会经济生活中地关键地位。有利于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。
其三是修水利。总结疏浚大运河。重开京水河、开凿引水渠这三大水利工程地经验教训。将大河流域和大江流域重新治理。用分流主干地方式。减少水灾、增加灌溉面积。
其四平物价。乃是由朝廷出巨资。在中都、洛阳、襄阳三地设立市易司。任务是在丰收时以合理的价格向百姓收购谷物稻米。以此抑制不法商贩趁机压价。避免谷贱伤农、米贱伤农;再在chūn荒或某地遭灾等粮食紧俏之时。以合理的价格向百姓出售。同样为了抑制不法豪强囤积居奇。讹诈百姓。
双管齐下。可以让百姓地生产生活更保险。不至于轻易破产。沦为佃农。正像诏书中所说。权贵贱。通有无。以平物价、济黎民。所以抑兼并也。
从以上四条可以看出。秦雷地变法旨在安民。尽可能的为老百姓解除负担。他地设想是。十年之内使绝大多数可以养活一家老小。不至于逃离乡里。成为危害社会的流民。二十年内。能让半数人家。家有余财……至少逢年过节能想买点啥就买点啥吧。
但我们同样可以看出。秦雷这法子对百姓、对朝廷都有好处。可就是有一批人想必不会太高兴。那就是原先不交税不服役、还可以随意驱使民夫做这做那、时不时还能靠着囤积居奇。发笔大横财的既得利益者们。
这些人包括被秦氏兄弟暂时撵出朝堂的士族老爷们。甚至未来也会包括刚刚跻身朝堂的新贵们。秦雷虽然对那些官僚不报好感。却也知道自己终究还是要靠这些士大夫治理天下。而不是那些感自己恩的老百姓……
前唐太宗说:民为水。君为舟。水可载舟。亦能覆舟。百姓的拥戴确实是很伟大的力量。但大多数时候却不顶什么事。就好比他李世民。是靠着那帮子老西儿门阀夺下来的天下。而不是什么老百姓的支持。
所以他这句话的重点。是在最后一句亦能覆舟上。李世民清醒的认识到。老百姓那温顺的表象下。隐藏着无比狂暴地力量。这力量足以毁天灭地。改换新天。
因为畏惧。所以爱民。古来贤君皆是如此。秦雷也不例外。但真正能帮得上这些至尊的。却还是那些不怎么可爱的官僚。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各种势力。
两边都不宜太过得罪。这便是一个矛盾。秦雷地解决方法是大家谁也别革谁的命。都得点好处、都退一步。你好我好大家好吧……很没有技术含量。却相当的管用。
这其实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。因为他要变革。要让老百姓能活下去。就必须让大户们停止对百姓的盘剥压榨。但要是单纯让大户们吃亏。他们就会不乐意。就算不跟秦雷对着干。也绝不会与他合作的。
如果把这些人都逼急了。一样会出大乱子。所以秦雷的后四条。就尽量向士大夫们倾斜……
比如说第五条重科举。《新政》上明确指出。科举将是国家取士的唯一正途。本着zì yóu报名、公开考试、平等竞争、择优取仕的原则进行官员选拔。除此之外所有的方式全部予以废除。
这条发令是秦国选官制度地进步。是对被搞得乌烟瘴气的科举的拨乱反正。是对察举制、征辟制和荫庇制。最直接有力地替代和否定。给庶族地主和平民百姓。通过科举地阶梯而入仕以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。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、机会和条件。
新法中重申科举制度应分为文举和武举两部分。强调武举是专门选拔武官而设置地科目。文武两科。殊途并进。不分轩轾、无论尊卑。
但话虽如此。可国家终是需要文臣来治理地。且武将更重视的是战功。谁能打仗谁才是英雄。而不是你出身哪年武举。你是第几名;我出身哪年武举。我是第几名。
所以武举地地位不如文举。这是不容置疑的。也不是一道圣旨可以改变的。
而从历年的统计资料看。参加武举的人中。普通家庭出身的占大多数。参加文举的人中。却是庶族地主家庭出身的要多些。这很容易理解。毕竟在世人眼中。当兵扛枪是粗人干得活。虽然立功容易。可也太过危险。除了那些好奇叛逆的公子哥之外。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家的子弟。仗着手脚粗壮。又练了些刀枪棍棒。便想着通过这个途径参军。搏个军功出来……至少不用从头做起了不是吗?
而文举则完全是另一番模样。首先在这个年代。读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……束贵、书本贵、笔墨贵、白纸更贵。保守估计。一个学子从入蒙的《三字经》。千字文开始。直到把四书五经读下来。共需要十年时间。这十年里一个壮劳力完全搭进去不说。仅各项花费便达到二百两银子。这是普通人家也不敢想象的。更别提连饭都吃不上的贫苦人家。
所以那些连饭都吃不上。还能考中状元郎的事迹多半属于励志故事。做不得真的。就算偶尔有之。也是破落料到的官宦子弟。本身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。
因此一百个人里能有一个识字的就不错了。所以百姓对读书人有着天然的敬畏……别说你考上进士。就是个秀才都要让人肃然起敬的。
所以当士族地主的子弟垮掉后。庶族地主在大秦各sè人等中。绝对属于有文化的那一类。因此毋庸置疑。在秦雷主导的公平科举中。他们考中的几率要远远高于士族和平民。
这就是秦雷对士大夫的倾斜……而不是士族。在他的构想中。庶族地主将成为新兴的士大夫。挤占掉原先士族的位置。
至于那些被撵出权力圈子的士族。秦雷有第六条兴工商和第七条畅交通伺候。兴工商便是鼓励工商。这可能是全部变法中最叛逆的一个。因此历朝历代都把商人看成是乱国之人。认为他们囤积居奇。扰乱当地经济秩序。且唯利是图。与道义社会显得格格不入。
但秦雷要说他们是放屁。没有商人的买卖转运。那荆州府的稻米就到不了洛阳城。巴蜀地中的井盐也到不了中都城。那全国各地的农民兄弟就只能自己生产了自己用。华夏经济也要倒退千年。
至于如何对付囤积居奇、投机倒把这样的行为。秦雷早在第四条平物价上有了详细地阐述。在此不必赘述。
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。但秦雷还是认为瑕不掩瑜。他觉着商人的地位应该更高。因为他们是社会生产生活的加速器。有了他们。生产者才能尽快地卖掉所产的货物。缩短生产循环周期。而消费者也能及时的获得所需的产品。大大刺激了消费。所以把商业搞上去了。其他的行当都会被注入一阵强心剂。获得更快的发展速度。
秦雷十分清楚。国无农不立、无商不富。因此在确立农本地位的同时。他也不忘发展工商业。具体举措有三条:第一。取消全国州府及以下地方设卡收税的权力。一批货物在省内流转。仅需交一笔商业税即可。之后只要不出省。便不会再征税。体现税不重征的原则。第二。降低税率。把原先五征一的商业税降低为十五课一;第三。取消对商人地一切不合理限制。明确其私有财产不受侵犯。
为了刺激工商。他又提出了第七条畅交通。有句俗话道:要想富先修路。有了宽敞平坦的马路。交通就会便利。就不愁生产出来东西运不出去。就不愁东奔西走。就会大大降低商人们的成本。可谓是如虎添翼。
而且有了四通八达地宽敞道路。可以显著拉近城与城、府与府之间地距离。有利于朝廷对地方的控制。有利于国家安全。所以秦雷将通畅交通放在了如此重要的地位。
但这些事情他当然不会亲自去做。而是将会采用复兴衙门地方式。在全国各省组建类似地机构。同样是皇室。官府、豪族三方合营。同样是豪族贡献巨额财富。官府大开方面之门。秦雷为其提供庇护的模式。将辖区内地工商业。交通业全部交与其打理。收益也按照既定的比例。皇家拿两成。朝廷拿四成。豪族拿四成。
秦雷这样做是有底气的。且已经在南方进行了试点。其效果之好、收益之大。让其他省的士绅豪族眼红到睡不着觉……复兴衙门那高涨的价格便是明证。而且秦雷早就规定。复兴衙门的议事。及其近亲属。不得在南方两省官府任职。人为为其划分了一道界线。
这样资产的拥有者不直接参与管理活动。但可以有效的监督、钳制、甚至是提请罢免相关的渎职官员。如此一来庶族地主执政。士族地主监督。一个相互牵制。相互监督的体系便建立起来了。
秦雷的良苦用心。在这件事情上体现的淋漓尽致。
至于最后一条整军备。是关于大秦军力上的安排。诏书上语焉不详。我们只能知道。朝廷似乎觉着现在的兵力够用。没有再次征兵的打算。但军费拨付却悄悄上涨了一倍。显然是要走jīng兵路线了。---------分割---------------
第一章。今天朋友来给烧炕。玩到9点多才走。只能更一章了。明天补上哈。(未完待续。如yù知后事如何。请登陆qidia。章节更多。支持作者。支持正版阅读!)